森德網站設計 亞電控股股份有限公司|讓我們的環境更加美好 | 最新消息

最新消息

【轉】回應產業需求 正視能源三大考驗

經濟日報 社論

 

月初發生的303大停電,是近一年來第三次全國性大停電,相較前兩次,此次停電影響的戶數更多、時間更久,產業的損失也更大,不論從發生頻率到事件強度,在在衝擊產業界盼望穩定供電的信心。同時間,本月底前還有另兩件能源議題影響產業發展,包括月底要決定的是否調漲電價,以及邁向淨零碳排的國家整體計畫。

 

政府公布303停電調查報告,認定事故的原因為人員操作不當與電網設計缺陷,訂出強化內部管理與增加電網韌性兩項改善目標,但這恐怕只是治標未治本,未能填補現有能源政策的缺陷,更沒有坦承面對國內缺電的風險。

 

過去六年我國共出現六次嚴重停限電事故,包括2017年的729與815,去年的513、517、1212與今年的303停電。去年迄今的四次停電都不是發生在夏季用電高峰,凸顯即便供電現況如政府所言的不缺電,但至少是「不患寡而患不均」。

 

一般用電高峰都出現在每年6月到10月,受極端氣候影響,用電高峰已常見拉長至5月至11月,以致於壓縮台電與民營電廠歲修與電網保養的時間,過去能擁有的歲修延誤餘裕不再,不但要能保證在承諾完成的歲修期限內完成,更可能需要提前上線救火。去年517大停電,台電要求還在歲修的麥寮機組上線發電,即可看出一二。

 

此次303停電亦出現類似的情況,當天興達電廠與龍崎變電所均在進行重要維修,兩者分別為南部重要的電廠與最重要的電網樞紐,當天施工暫停南北電網隔離,以致於興達電廠施工波及龍崎,除了讓南部所有電廠解聯,更擴大讓北部也出現大規模停電。政府認為303大停電的背景因素是長期南電北送,加重了南部電廠與電網壓力,並非缺電,但近幾次停電均與太陽能光電在日落後無法供電有關係,若說台灣全天都缺電或許太嚴苛,但特定時間,比方說日落後的夜尖峰缺電,正是目前台灣供電的現狀。

 

除了供電與電網韌性外,月底前政府馬上要遇到的第二個能源挑戰是要不要漲電價。目前已七次凍漲電價,是2017年新版電價公式正式實施後的最長凍漲電價期,很不巧的當前又碰到了俄烏戰爭帶來的全球能源價格攀升,中油與台電均背負了龐大的電價成本走升壓力。如果月底政府決定不調漲電價,下半年因選舉因素,調漲電價的可能性亦不大,九次電價凍漲後很可能重演馬政府時期油電雙漲的覆轍,對產業來說雖避開了一時的電價上漲壓力,卻可能在他日面臨電價大幅上漲的衝擊。

 

今年第三個能源挑戰是3月底政府要公布的邁向淨零國家計畫。在去年聯合國氣候峰會(COP 26)後,不論是即將上路的歐盟碳關稅,到中期2030要面臨的第一階段減碳,以及2050年的淨零路徑,三者對我國的考驗都極大,對產業的影響也極深遠。近年我國的能源轉型多數將資源投注在「核退、綠進與增氣」三個面向,對減排的投入與努力較少。

 

不論穩定供電與強化電網、電價調漲與碳排路徑,三者均是與產業密切相關,政府必須用更透明、積極的方式與產業溝通,才能讓業者據此擬定短、中、長期的經營計畫。以穩定供電為例,政府必須正視供電「患不均」的現實,加速與業者合作推動儲能設施。以國外的經驗為例,儲能設施要就近設置在太陽能等綠電附近,才能在太陽能日照高或風力強的時候,將多餘的綠電儲存下來,台泥董事長張安平建議綠能必須要有20%的儲能來搭配,道理即在此。

 

台灣正處於近20年以來的產業投資高峰,周全的能源政策更顯得重要。工總理事長王文淵呼籲各界合力提出能源建言,即是看出當前的能源挑戰。政府必須更積極的回應產業界的關切。

 

新聞出處:https://money.udn.com/money/story/5628/6162020?from=edn_search_resul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