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【轉】台灣用電量三原因受挑戰 工研院提電力管理雙箭
聯合報 / 記者黃有容
受到氣候暖化、台商回流、大型半導體投資案等影響,台灣用電量持續面臨挑戰,對此,工研院22日舉辦「電力資源規劃永續策略研討會」,提出電力系統供應時要有承載順序(loading order)的思維,與整合資源規劃(Integrated Resource Planning,IRP)的做法,作為電力管理雙箭。
工研院舉辦的「電力資源規劃永續策略研討會」,由南加州電力公司執行總監邱維倫、成大電機系教授張簡樂仁、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組長劉子衙,分別以「加速轉型以邁向永續能源」、「整合資源規劃」及「中長期能源與電力發展規劃之工具與程序介紹」為題開講,並邀請工研院院長劉文雄、工研院電網管理策略室主任劉志文、台灣電力與能源工程協會理事長盧展南、台電公司副總陳建益、台電公司電源開發處副處長鍾輝乾參與。
劉文雄表示,供電穩定是全民關注的議題,但如今社會上尚缺電力承載順序與整合資源規劃的普遍觀念。他指出,所謂電力承載順序,指的是當電力系統面對用電量攀升以及負載端多樣的需求時,要尋求解決辦法的優先次序,其中有三個項目要優先思考,包括需量反應、節約能源、分散式電源等,如果這三者都不可行,再來規劃蓋變電所或新電廠;而整合資源規劃則是推動電力承載順序的工具,把所有電力來源進行最佳的整合運用。
舉例來說,當需要花錢時,會評估這筆錢是要從銀行活期存款、定存、股票、基金、或是房地產變現的優先順序來使用,並考量資金來源使用配比,像是活期存款就可以馬上使用,基金或是股票就必須等到賣出才能兌現,把資金做最佳化的運用,這就是電力承載順序與整合資源規劃重要的意涵。
劉文雄表示,實際上,台灣一年8000多個小時中,其實僅有約200小時負載較高,因此,做好尖峰用電管理,對於現階段所面對的電力問題即可迎刃而解。
除了用電需求外,近來全球極端氣候越來越頻繁,因應全球暖化,台灣在「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」明定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,要降為2005年的5成以下。劉文雄認為,想要同時滿足用電以及環境需求,電力承載順序與整合資源規劃就是最佳解方。
工研院電網管理與現代化策略辦公室主任劉志文表示,工研院今年利用模型分析,探討2040年可能的能源組合。從分析結果來看,要滿足未來能源與電力需求,同時達成減碳目標,2040年再生能源發電占比至少要達42%到51%,因此在大量再生能源併網下,必須思考如何透過輔助服務等方式,強化電網韌性及調度靈活性。